创业梦就像一道彩虹 | 上海市郴州商会-买球app排行网站

——记敢于挑战风险的青年创业者朱文军

148

没有人知道,要经历多少次的挫折,才能迎来破茧成蝶 的那一刻。他,先后五次创业,从工商管理专业的白领,到 贸易公司小老板,从开湘菜馆的法学研究生,又成了一头扎 进新材料领域的“门外汉”。历经波折后,终于在新材料行 业实现了自己的梦想,从零起步,三年半就成长为年销售额 近亿元的企业。他,就是上海市首届杰出青商、上海优珀斯 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长、1978 年出生于湖南郴州的法学 硕士朱文军。

一位“杰出青商”:破茧成蝶脱颖而出

早就听说朱文军评上了上海市首届杰出青商,直到最近 湖南商会要我去采访他,才有机会去拜访。在采访他之前, 笔者对“青商”这个名称做了一些了解。“青商”,顾名思 义即优秀的青年工商界才俊。作为优秀青年企业家的代表, 他们的奋斗历程体现了当代青年的所思所想、当代青年的敢 拼敢闯;他们的成长与发展是这个时代的代表,是推动这个 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。“青商”这个群体各个方面的发展动向, 即是当代青年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一个“风向标”和“晴雨表”。 参评“上海首届杰出青商”的企业家,其所在企业需拥有适 合市场需求且科技含量较高的龙头产品,在同行业中具有核心竞争优势,行业地位不断提升;企业总资产一般应达到人民币 1 亿元以上,2010 年(或 2011 年)企业营业收入一般应达到人民币 3000 万元以上,2010 年(或 2011 年)纳税一般应达到人民币 300 万元以上,行业地位显著并对整个行业的发展产生过较大影响,企业规模占据较大市场份额,企业发展始终处于稳定增长态势,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。
    评选活动程序要经过组织推荐及自荐、资格审查、社会公示等环节,形成了 20 名组成“上海首届杰出青商”正式候选人名单。再由来自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、深圳证券信息有限公司、上海信息服务业行业协会、上海市人才服务行业协会、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、上海银监局、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等单位的 21 位评委对各候选人进行综合评价,从而产生最终的评选结果。而且,评选当天,候选人还要进行演讲和答辩。
   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党委书记潘杰在评价这次“杰出青商”评选时说,在评选过程中,有三个标准令他最为看重:一是企业是否具有创新精神;二是企业家是否能够积极承担社会责任;三是企业所在的行业前景是否良好。深圳证券信息有限公司监事长吴永和也认为,企业是否能够对社会负责,是否具有较好的社会公信力,是决定企业家能否当选“杰出青商”的重要标准。
    了解了“杰出青商”的标准及其评选过程,笔者不由地产生出一种对朱文军十分钦佩的心情。在这样高的标准和严格的评选过程中,朱文军能够脱颖而出成为上海市首届十个杰出青商之一,的确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。

一本样册令人开眼界:优珀斯产品竟有数十种

    朱文军的上海优珀斯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 2008 年 7 月正式挂牌成立的。这是一家环保科技型企业,公司以生产防水卷材的原材料防粘膜为主打产品,同时生产为医疗、电子及广告标签市场服务的产品。以朱文军为首的公司董事会,积
极响应国家对经济与资源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,制定了“环保节约,科技创新 "的生产理念,精准的市场产品定位,迅速地开拓了一片属于优珀斯自己的天空。
    没有设备,朱文军不惜花巨资从德国引进高端先进的生产设备。没有技术,朱文军求才若渴,重金聘请业内的资深demeanor 湘商风采技术人员。同时加大公司员工技能的培训,注重员工的福利,让每一位员工以主人翁的精神投入到工作当中。短短的三年内,公司的产品创新和技术专利完成了飞越式的三级跳:公司 2011 年度销售额较 2010 年翻了一番,公司成功地申报自主创新研发的新产品专利:交叉层压膜、亲水膜、阻燃膜,2012 年组织公司通过 iso9001 产品质量体系论证,正在申报高新技术企业。
    走进优珀斯材料科技有限公司,你可以看到,因为当初没有想到发展这么快,厂房跟不上发展要求,里面的设备摆放显得有点拥挤,但整齐有序,工人们有条不紊地操作,忙而不乱,成品区堆放着包装好的成品,门口的集卡正等待着
装运。
    在办公室,朱文军交给笔者一本产品样册。翻开一看,令人大开眼界。产品竟有数十种之多,里面有:离型材料,表面材料,包装材料,高分子材料。每一种材料又有各种性能和规格。例如防粘膜、隔离膜、阻燃膜、抗晒膜,防粘膜中又有压纹防粘膜、亲水防粘膜、可降解防粘膜、在颜色上,又有蓝膜、黑膜、透明膜,还有镀铝膜等等。我一张张去摸了一下,手感极其良好。朱文军介绍说,这些产品的质量都达到了国内和世界先进水准。

一颗永不满足的心:十二年历经五次执着创业。

    年轻的朱文军能够取得这样令人刮目的成绩,是与他的一颗执着、坚持、激情和永不满足的心分不开的。他是一步一步脚踏实地、经过五次创业走过来的。
    十二年前,当朱文军走出深圳大学的校园时,未来像一张白纸等着他去书写。在玖龙纸业,这个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,从一线的质检员、市场调研员干起,一步步成为了华东区市场主管。如果按部就班,或许与同时期入职的几个同事那样,现在的他可能就是玖龙纸业副总级的高管。但是,湖南人的闯劲让他的内心潜藏着一股创业的冲动。
    在对纸业市场积淀了一些经验后,2002 年他选择了熟门熟路的纸品进口贸易,踏出了创业的第一步。“成立了一家贸易公司,虽然感觉还可以,但遇到了资金瓶颈。做了一段时间后,也看到了贸易公司在商业模式上的缺陷,说直白些
就是‘搬砖头’。”他做事喜欢思考,贸易公司的作用就像中介人,客户很容易跳过中介直接找到上游生产企业,这条路很难长久。
    于是,朱文军又到山西运城投资墨盒生产项目,面对工业园区中的那片空地,万事开头难。小到厂房建设的一砖一瓦、工人施工的沟通监督,大到资金和生产设备的落实,每一件都要亲自去做、去跟进。“创业也是体力活儿,最极端的时候,连续十天睡觉的时间都抽不出。不光身体疲惫,因为一些原因,合作方的资金迟迟没法到位,心情也深受煎熬。”身心俱疲之后,期望中的结果并没有出现,合作失败了,这一次只能遗憾地铩羽而归。
    为了求学,在农村长大的他,从 13 岁起就远离父母,到县城的中学念书,这也磨炼出了他吃得起苦、坚强独立的个性。面对出师不利,到底还要不要坚持?朱文军很快做出决定,关掉公司,重新走进校园。“法律是我以前的志向,考研也是为了圆梦,二来做生意也必须要了解法律。”2003 年 9 月,他重新以学生的身份,走进了复旦大学的校门。
    那几年,来自老家的湘菜正在上海的餐饮市场崛起,朱文军研二时便和一位同学合伙涉足餐饮行业小试牛刀。“就在复旦北区宿舍的附近,我们两个投资了四十几万,开了一家名叫“湘农居”的饭店,面积不大,也就十几张桌子。”虽然不是自己过去的专业领域,但这次他选对了天时和地利,“生意非常火爆,每天晚上都能看到排队的长龙。”《湘农居》的风生水起,让他在湖南老乡中的名声不胫而走。两个想在上海开连锁餐饮的老乡,找到他帮着做策划,朱文军一边做策划,作为创始人之一,还入了股,想在餐饮市场上大展一番拳脚。 但是,不久朱文军又遇到新问题。在经营理念上他与买球app软件的合作伙伴发生了意见分歧,这让他很是纠结。
    于是,朱文军毫不犹豫地选择离开餐饮市场,而以全副身家孤注一掷的门外汉的姿态重新出发,又去闯荡一个全新的行业。

一个石阶问佛像的故事:差别在于“千刀万凿”

    记得有个故事。石阶问佛像:“当年你我都是这山中的石头,凭什么你成天被人们叩拜,而我却要被踩在他们的脚下?” 佛像答石阶:“当年你只挨了六刀,便成了一方石阶,而我是历经千刀万凿之后,才有了现在的形状。”的确,佛像和石阶在最初的时候是没有差别的,但最后的结果却截然不同。创业梦就像一道彩虹,不经风雨磨砺肯定无法成功,但更残酷的现实是,也并非每次雨后必能相见。当时,朱文军的哥哥在做一种叫做 pe防粘膜的产品,这是生产防水卷材的原材料。经过调查研究,朱文军认为是一种符合未来趋势的环保新材料,但当时主要依赖进口,自主研发生产在国内还是空白。为了筹集资金,他全部转让了在湘菜连锁店和其他几个餐饮项目里的股权,并卖掉自己的房子,“基本是把全副身家都扑了上去”。那段日子里,他开着车,在上海的郊县和周边转了个遍,终于在青浦的嘉松中路找到了合适的厂房,谈租金、招人手,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……2008 年 7 月,上海优珀斯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了。upass,这个名字其实寄寓了他新的期望,“u的谐音优,寓意很好,pass 就是希望这次创业能够顺利通过,永远向上”
    在此之前,他已经有过四次创业,有过大起大落,也有过大喜大悲。再加上工商管理和法学的专业背景,让他对这第五次创业既充满期待又理智清醒,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,“我们说好了,以江湖的方式进入,以商业的方式退出。”
    他一开始就在创业团队中未雨缪绸、约法三章。“我们有三个创始人股东,开始干之前,就把公司章程、股权结构都讲清楚了,每个人的权利、责任和义务定得非常明确。我管战略、人事和财务,哥哥主要抓营销,另一位负责生产和技术研发”。
    她夫人做视觉设计的,刚刚创办湘菜连锁时,菜单、广告、形象都是她设计的,“大学时她还得过不少奖项呢!”这一次仍是夫唱妇随,公司的 logo 和视觉形象设计全部出自他太太之手。logo 上,一蓝一绿两道虹的相遇,也象征着他们的爱情。
    朱文军制定了一个“五年计划”。翻开本子,2008 年时写下第一个“五年计划”已经从纸上跃然成为现实,“那时的目标是‘六有’,有一批忠实的客户,有一批稳定的供应商,有属于自己的品牌,有自有的厂房,有一套成熟的技术,有自己的融资渠道。五年的计划,三年半就实现了。”2008年成立后的半年间,公司的销售额是300 多万,之后三年,这个数字跳到5000 万,直到 2011 年的 9000 万,背后的付出与汗水自不用多言。目前一个新的战略规化又出现在朱文军的蓝
图上,“将上海作为总部,在江苏太仓、河北任丘、四川成都、广东顺德建立起华东、华北、华西和华南四个基地,做全国的产能布局和战略布局……”显然,他已经为未来展开了一副更美好的图景。
当看到事业有成者风光的一面时,我们更应该知道那背后事事亲力亲为的艰辛,有必要探寻那条如履薄冰的来时路。任何人的创业都可能面临失败的风险,而更重要的是挫折后再次启程的勇气。虽然每一次看似都是重新出发,但实际却是螺旋式上升,梦想与现实的距离将一寸一寸地被缩短。